关于印发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3:54:08   浏览:837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宿州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十日    

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规范应急处理工作,建立健全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市、县(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其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坚持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
快速反应,依法实施。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修订应急预案并依法实施。
依靠科学,广泛参与。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理的培训,为应急处理提供技术保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动员公众广泛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三)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四)适用范围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3.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4.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指挥机构
市政府成立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及主要职责如下: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区等。
市委宣传部:组织新闻单位积极主动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报道和防病知识宣传等。
市工业经济委员会:负责组织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
市商务局:负责组织应急疫苗、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储备和调用。
市物价局:负责监测市场物价,采取价格干预措施维护市场物价稳定,依法查处价格违法行为。
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实施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校内发生和流行,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市公安局:依法、及时、妥善查处各种突发公共卫生案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部门落实强制隔离等措施。
市民政局:组织做好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工作,负责对特困群众进行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开展社会捐助工作,接受、分配国内外企业、个人以及外国政府、境外组织捐助的资金和物资,做好款物管理和发放工作。
市财政局: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所需的设备、器材、药品等物资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
市工商局:打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扰乱市场公平交易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市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组织特殊药品应急调配。
市地震局:加强地震灾害预测预报,配合有关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工作。
市气象局: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配合有关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工作。
市水利局:加强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配合有关部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落实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伤保险政策。
市交通局:负责对乘坐公路、水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交通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传播。优先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和器械等急用物资的运输,做好疫区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范围内的公路、水路运输保障。
市农委:做好疫区内的家畜家禽的疫病防治工作,开展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家畜家禽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环境保护监督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工作。
市爱卫会: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市红十字会:组织开展救护和救助,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情况,依法接受社会、其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宿州车务段:负责组织对进出车站和乘坐列车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将发现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移交指定的医疗机构处理,防止传染病通过列车传播。
宿州军分区:负责军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调集军队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支持和配合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市武警支队:组织指挥武警支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部门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承担市应急处理指挥部交办的相关工作。
(二)日常管理机构
挥部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应急处理的日常管理;依法组织协调有关应急处理;制订有关应急处理的策略和措施;组建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系统;制订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帮助和指导县级应对其他突发事件的伤病救治及组织协调工作。
(三)专家指导组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指导组,负责对采取的措施提出建议;对应急准备提出咨询建议;参与制订、修订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
(四)卫生医疗机构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处理、指导有关单位对有关人员采取观察和隔离措施、采集病人和环境标本、环境和物品的卫生学处理等,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措施,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分析和评价工作。
2.卫生监督机构。开展事件发生地区的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传染病防治等方面的卫生监督。
3.医疗机构。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检测样本采集,配合有关部门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三、监测与报告
(一)监测
建立健全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体系。各级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工作。
(二)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隐患,有权举报不履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部门、单位及个人。
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县、区人民政府;有关单位,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有密切关系的机构,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机构、环境保护监测机构、教育机构和兽医机构等;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等。
2.报告时限和程序。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向县、区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县、区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医疗卫生机构可直接通过互联网上的专用系统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预警与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一般(IV级)、较重(III级)、严重(II级)和特别严重(I级)四级。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提供的监测信息,按照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
1.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V级)
(1)肺鼠疫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发生,1周内发病10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3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
(5)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在县、区范围内1周发生3例以下;
(6)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I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区内;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肺鼠疫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发生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及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
(4)霍乱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发生,1周内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
(5)一周内一个县、区范围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6)在一个县、区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7)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8)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9)肠出血性大肠肝菌感染性腹泻在县、区范围内1周发生3例以上,或疫情涉及2个以上县、区;
(11)市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
(1)在1个县、区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区;
(2)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市范围内,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
(3)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4)霍乱在1个市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区,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区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事件;
(10)对1个省内2个以上市造成危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1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2)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3)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死亡的;
(14)其他危害严重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对2个以上省造成严重威胁,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的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7)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8)发生跨地区(香港、澳门、台湾)、跨国食品安全事故,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9)其他危害特别严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应急响应
(一)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县、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接到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组织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理工作,并按照规定向县区人民政府和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快速组织专家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
(二)较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立即组织专家调查确认,并对疫情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迅速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致病人员的隔离救治、密切接触者的隔离、环境生物样品采集和消毒处理等紧急控制措施,并按照规定向市政府、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对于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按照规定报告的同时,指挥部进入应急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组织应急处理预备队,参与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督查、指导应急处理工作;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落实应急救援所需物资、经费、人员等;按照统一部署,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五、应急处置保障
(一)物资储备。卫生、工业委、商务和财政部门加强沟通、协调与配合,建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应急物资储备计划;工业委和商务部门负责组织、落实储备;财政部门保障储备经费。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卫生设备和器材、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传染源隔离及卫生防护的用品和应急设施。卫生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二)经费保障。财政部门应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日常运转经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经费,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三)技术保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平战结合、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治队伍;根据应急处理情况,对队伍及时进行调整,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六、善后处理
(一)评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二)奖励
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或由人事或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联合表彰;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而英勇献身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追认烈士。
(三)责任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四)抚恤和补助
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参加应急处理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补助。
(五)征用物资、劳务的补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市、县(区)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湖北省武汉市人大常委会


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 

(2001年7月27日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01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批准)
 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湖北省实施(中华 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 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残疾人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应尽的义务。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保 障残疾人权益的实现。

对于支持残疾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统筹安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事业经费应当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并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情况逐步增加。

第五条 市、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残疾人工作,检 查和督促本办法的施行。

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规定,共同做好残疾人工作,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第六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政府委托的任务,协助政府开展残疾人 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工作纳入社区建设,利用社区资源 开展适合于残疾人的服务活动。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建立助残志愿者队伍,开展各种形式 的助残活动,帮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第八条 卫生、财政、计划等有关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根据国 家残疾人康复计划,确定本市的康复计划和重点项目,并组织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残疾人康复医学科(室),开展康复医疗 与训练、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并充分发挥现有康复设施的作用。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支持社会团体及个人兴办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和家庭必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 教育的权利。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盲、聋、弱智儿童、少年的入学需要,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辅读 班,并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普通小学和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接收能适应 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残疾儿童、少年,城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残疾人的子女和农村特困残 疾人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免交杂费和减交、免交市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减免的其他费用。

第十条 普通高级中等学校和高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市属高等学 校、专科、职业技术学院,不得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拒绝招收 的,当事人或者其亲属、监护人可以要求市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责令该 学校招收。

对在本市高级中学、市属高等学校接受教育的贫困残疾学生,学校应当减免市教育行政 部门确定减免的有关费用,优先提供助学金和助学贷款。

第十一条 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教师,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特殊教 育津贴。专门从事残疾人教育累计满20年的,发给荣誉证书;累计满25年,并在残疾人教育 岗位上退休的,享受的特殊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进行统筹规划,对具有 一定劳动能力、生活能够自理、达到法定就业年龄的残疾人,组织职业培训,通过多种渠道 安排劳动就业。

第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 组织,应当按照在职职工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前款规定比例的, 按照规定标准给予经济奖励;达不到前款规定比例的,应当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 就业保障金实行收支分离,由财政专户储存,专门用于残疾人事业,接受审计监督。残疾人 按比例就业和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工作由市、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具体办 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省属、中央在汉单位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工作按照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支持社会兴办精神残疾和 智力残疾工疗机构、推拿保健机构等福利性机构,安排残疾人就业。

对招用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肢体残疾和智力残疾人员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企业,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经营、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减免税 收。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应当签订劳动合同,并按照规定办理 社会保险。

企业被兼并、撤销、解散或者破产时,应当妥善安排残疾职工的生活。

第十六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将残疾人就业纳入劳动监察范围, 对残疾人劳动就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七条 鼓励残疾人自愿组织起来从业或者自谋职业。

残疾人申请从事个体经营、开办私营企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优先核发执照,其 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符合国家减免税收规定的,税务部门 应当予以减免税收。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 业、手工业和其他适合残疾人从事的生产劳动。

有关部门应当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农用物资供应、农副产品收购和资金供给等方面 ,对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村残疾人给予帮助。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扶贫计划,在技术 、资金和物资等方面优先扶持贫困残疾人。

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免除、减少无劳动能力残疾人和已就业 残疾人的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社会负担。

第二十条 对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无法定扶养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 人但扶养人无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和社会救济救助等制度,帮助无业贫困残疾人 解决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问题。

城乡基层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残疾人宣传、文化、体育活动。兴 建大型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应当设有供残疾人使用的活动设施。

文化、体育等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扶持和组织残疾人参加文化交流和国内、国际性比赛。体育部门应当对残疾人参加运动训 练、比赛给予指导,帮助其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文化、体育、娱乐管理部门和经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参与文体健身、娱乐活动提供优 惠服务。

残疾职工参加区级以上举办的艺术表演和体育竞赛活动,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参加 活动期间,其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变。

第二十二条 鼓励社会各界及海外团体和个人捐赠财产或者物资资助残 疾人事业。捐赠人捐赠财产或者物资的,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有关税收方面的优 惠。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所募集的资金中的一部分,应当用于资助为残疾 人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

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依法进行残疾人事业资金募集和管理工作,并接受审计等有关部门 的监督,保证募集的资金用于残疾人事业。

第二十三条 残疾人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享受下列优惠:

(一)盲人和下肢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含专线车)、电车和轮渡;

(二)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免费携带随身必备辅助器具;

(三)存车处免费存放肢残人的代步车辆;

(四)按照水陆运送平常信函方式寄送盲人读物免交邮费;

(五)到文化、体育、娱乐场所活动,优先购票,优先入场;

(六)法定节假日免费进入公园、风景区;

(七)免费进入收费公共厕所。

残疾人的配偶、子女需要到城镇落户,且符合规定条件的,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办理。

第二十四条 新建、扩建、改建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小区、城市 道路时,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方便残疾人的规定,进行无障碍设计和建设。对各类无障碍设施 应当加强维护和管理,保证其有效使用。

第二十五条 未按照规定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从欠交之日起,按 日加收千分之五的滞纳金,并由有关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提出批 评、警告。

当事人对收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或者滞纳金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 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又拒不交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和滞纳金的,市、区 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

第二十六条 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 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二十七条 侵犯残疾人人身权或者其他合法权益的,按照下列规定处 理:

(一)情节轻微,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给予行政处分;无工作 单位的,由其居住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处理;

(二)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赔偿;

(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给予治安处罚;

(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浙江省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湖政办发〔2008〕68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暂行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六月六日





湖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效率和投资效益,严格控制投资概算,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 按照“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彼此分离、互相制约的原则,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代建制,是指政府投资项目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社会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简称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目建成后交付给使用单位的制度。

第三条 推行代建制本着“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试点项目首先在市级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中进行,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推广。实行代建制的市级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总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市级机关办公业务用房及培训中心、社会事业项目、政法设施项目和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第四条 代建项目可以采用全过程代建方式,即由代建单位对代建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开始,经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直至保修期结束,实行全过程管理;也可以采用分阶段的代建方式,将代建项目分前期和实施两阶段委托代建单位进行管理。

第五条 代建制实行合同管理制,由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代建单位三方签订《项目代建合同》,在满足项目功能的前提下,确定项目的投资、质量和进度要求。代建项目实行履约担保制度,具体履约保证金额,根据项目行业特点,在项目招标文件中确定。

第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可以向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申请代建单位资格: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相应的资质和同类工程建设管理经验;

(三)具有相应的建设管理能力;

(四)具有相应的资金实力。

第七条 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本着“竞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代建单位资格评审的具体规定,组织代建单位资格评审和资格认定。

成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单位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会由市发改委、财政局、建设局、水利局、交通局、监察局等部门组成,所有代建单位须经审查委员会审查,确认符合条件的,方可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代建。原则上每年公布一次代建单位名单。

第八条 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确定代建单位;

(二)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审批初步设计;

(四)下达年度投资计划以及资金调整计划;

(五)协调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六)依法进行稽察和监管,查处违规行为;

(七)组织代建项目的竣工验收。

第九条 使用单位的职责:

(一)负责项目建议书编制及办理立项、规划等报批手续;

(二)负责提出建设标准和使用功能等;

(三)参与确定代建单位及项目招标活动,监督工程建设;

(四)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与结算;

(五)提出年度投资建议计划,经批准后,下达给代建单位;

(六)对工程设计变更的合理性提出建议;

(七)组织审核工程决算,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条 代建单位的职责:

(一)工程前期征地、拆迁和建设条件的落实、协调;

(二)根据合同要求办理或协助办理项目报批的相关手续;

(三)在全过程代建中,负责建设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制和报批工作;

(四)负责办理开工报告、建筑许可证等工程实施中有关手续;

(五)负责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和材料设备采购等公开招标工作;

(六)负责有关合同的洽谈、签订以及合同履行的全过程管理;

(七)负责按项目进度情况向市发改委提出投资计划申请,向市财政局报送项目进度用款报告,并按月向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及使用单位报送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

(八)审核、签证工程进度报表及提出进度拨款意见;

(九)负责施工中出现的工程设计变更的报批手续;

(十)协助工程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编制工程决算,负责项目竣工及有关技术资料的整理汇编。

第十一条 对市级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在批复项目建议书中,确定该项目是否实行代建制,并明确具体代建方式。

第十二条 采用全过程代建的,项目建议书批复后,由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招标等方式确定代建单位。

采用分阶段代建的,由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在项目建议书和初步设计批复后按照有关规定,通过招标等方式分别确定代建单位。

第十三条 代建单位根据“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按中标的投资估算,实行限额设计,控制可研报告的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由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对代建项目的初步设计概算进行审核后,根据审核结论,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对初步设计进行审核批复。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概算确定相应的代建合同约定投资额,并作为代建单位控制投资和对其考核管理的依据。

第十四条 自项目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代建单位应在三个月内按财政部门批准的资产价值向使用单位办理资产交付手续。

第十五条 代建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有关档案。项目筹划、建设各环节的文件资料,严格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向使用单位办理移交手续时,一并将工程档案、财务档案及相关资料向使用单位和有关部门移交。

第十六条 代建单位对代建项目的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第十七条 代建项目建设资金由代建单位负责管理,市财政局对代建项目的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财政管理和监督。

政府拨款资金(含政府非税收资金)由财政部门根据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年度支出预算、工程进度、相关合同等,直接拨付给代建单位或施工企业以及其它相关单位;

其他资金由使用单位根据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直接拨付给代建单位。

第十八条 代建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的财务会计制度,设立专项工程资金帐户,专款专用,严格资金管理。并接受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第十九条 代建项目管理费为代建单位在项目前期、实施、验收阶段发生的管理费用,不包括代建单位自行承担代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招标代理、设计和监理等咨询服务费用。代建项目管理费计入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以此取代原建设单位管理费,具体数额通过招标方式确定。

第二十条 核定的投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代建单位提出,经使用单位同意,由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按规定程序审批后方可变更。

(一)不可抗力;

(二)国家重大政策调整;

(三)因使用单位要求,内容、标准等设计方案有重大变更,累计额超过项目概算10%的或投资超过金额在200万以上的;

(四)因受地质等自然条件制约,施工图设计时有重大技术调整。

第二十一条 项目建成竣工验收后,并经工程决算审核批准后,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如决算投资比合同约定投资有节余,奖励资金从项目节余资金中开支。奖励资金按节余资金的10%到30%提取,但最高奖励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其它节余资金按原投资比例分配。

第二十二条 代建单位未能完全履行代建合同,擅自变更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建设标准,致使工期延长、投资增加或工程质量不合格,所造成的损失或投资增加额一律从代建单位的履约保证金中补偿;履约保证金额不足的,相应扣减代建项目管理费;代建项目管理费不足的,由代建单位用自有资金支付。

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在代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县、区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湖州市代建单位资格评审暂行办法





附件



湖州市代建单位资格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健康发展,规范代建单位评审活动,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根据《湖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湖州市(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暂行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管理单位(以下简称代建单位)是指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负责代建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组织实施任务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介机构。

第三条 代建单位资格分专业类和综合类。暂不分等级。

(一)专业类主要指交通、水利、电力等行业;

(二)综合类不受专业限制。

第四条 取得代建单位资格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一)满足“1+X”条件的资质要求。“1”是指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的甲、乙级工程咨询资格单位。“X”是指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颁发的甲级工程设计资质、乙级及以上工程监理、二级及以上施工、二级以上房地产中的任一项。近期“X”项可以是其全资子公司或控股公司;

(二)注册资金不少于500万元,近期注册资金不少于200万元;

(三)有固定办公场所,人均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四)专职从事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除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外,还需配有经济师、会计师、注册造价师、注册监理师、注册结构工程师若干人;

(五)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技术装备;

(六)有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制度,已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从优;

(七)从事过同类项目建设的管理经验,无不良纪录;

(八)行政或技术负责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执业资格,从事工程咨询相关业务不少于5年。

第五条 申请单位按照上述资格认定标准申请专业类或综合类的代建资格。

第六条 申请代建单位资格,申请单位应提出申请报告(含单位基本情况、行政和技术负责人简介,单位工程建设管理经历,工程建设项目情况和经验),提供工商营业执照、技术装备清单、管理制度、工程技术人员名单等,并附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乙级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监理、施工等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原件验看后退还)。

第七条 申报的申请材料可直接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八条 代建资格认定定期集中受理、审定。已取得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代建资格证的,须经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

第九条 取得代建单位资格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自检制度,自检内容主要按政府投资综合管理部门、使用单位、代建单位三方签订的《项目代建合同》以及投标承诺的合同检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每年要组织一次现场检查,对严格按合同办事,要给予表扬;对违反合同的现象,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直至取消代建单位资格的处罚。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